一直很想分享這個話題,希望能給予正在猶豫的你們一些建議或支持 : )
小前言
Hej hej ! 我在2019年的八月底達瑞典,2020的六月回到台灣。適用台灣的大學交換生到瑞典林雪平大學做交換,一開始猶豫著是否要花錢到歐洲,或是待在大陸就好。
後來,在爸媽支持下,真的是還好有他們的支持,就選擇歐洲了。
為甚麼要貸款?
以交換生名義出國,其實已經是很便宜的出國玩樂/念書的形式了,在這也不贅述了,相信在搜尋文章而點進來的你都懂。
從大三開始生活費所有開銷都是自己賺了,家裡已經有貸款了,在課間打工,申請一些生活助學金,讓我在交換前戶頭有個七萬塊了 (不過學費還是我媽贊助。)
簡而言之,家裡經濟已經完全不能支援我出國,就算僅僅是交換而已,還是要花個四五十萬的。後來,爸媽年輕時有打拼下一棟房子,我媽好像就是用那個在銀行在多貸款了七十萬給我。
找錢路程
出國前找過網路所有資訊,銀行不會給交換生這種身分貸款出國念書。
一開始很洩氣,雖然也不是一定要這樣出國看看,但機會真的真的很難得,你說:「可以之後念研究所拚國外獎學金啊。」時常有人這樣跟我說,但研究了之後,也知道絕對沒有這麼簡單的。
總之自己和爸媽討論了,他們能幫我的就是貸款。
各校幾乎都有給交換生或是雙聯生的獎學金,我有去申請,花了一點時間寫了自傳、修課計畫、讀書計畫等等,資料交出去後,既期待又忐忑的等待結果。
等了很知道,這個獎學金在我申請的這一年,改成成績審查制……我傻眼到不行,花時間去寫那些計畫根本浪費時間,而且本校的教育部學海飛揚計畫,也是用成績去審查的。我是大三才轉進去這所學校,一個學期平均25學分,又是資電學院,班上同學都那~麼會念書,我的排名想當然爾不可能很卓越。
總之,全部的,都是貸款來的。
交換生活中的花費呢?
可以直接去這個影片
影片消失的話可以點這裡> https://youtu.be/oa1m2cM6Q9k
這樣貸款花了快五十萬值得嗎?
我覺得很值得!
這一年,我到處旅行,旅行中盡可能壓低費用,不買任何奢侈品,在西歐幾乎都吃麵包,在東歐也不是餐餐吃外面,和朋友一起在青旅煮,或是一起點餐分擔費用。能省的省,要體驗的謹慎選擇。申請ISIC獲得免費或打折優惠,辦ESN卡享受廉航折扣,交通能便宜就便宜,旅行能走路就走路。
上半年總共走遍了14個國家,從第一個旅遊的國家波蘭開始,接著第一次嘗旅行11天,走了比利時布魯塞爾、根特,荷蘭鹿特丹、阿姆斯特丹,德國杜賽道夫,旅遊其間決定回瑞典之後去了丹麥。接著一個人旅行到了捷克,去爬山健行,也透過網路認識了很多朋友;再來去阿比斯庫看極光。
聖誕節出去玩了22天,從芬蘭,又再去一次北極,接著到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、立陶宛,飛越歐洲到英國跨年,接著到義大利,然後回到瑞典考試。
一月初我的阿姨和表妹,與媽媽來到歐洲旅行九天,也去了匈牙利;二月底三月初,再去一次波蘭滑雪和健行。
從斯德哥爾摩同志大遊行開始,接著體驗北歐式生活,參與捷克的絲絨革命紀念日,看了米蘭教堂✟,第一次在國外過生日,第一次在國外跨年,第一次在網路徵友,第一次在青旅搭訕別人聊天
第一次發現大家都知道台灣,一次見識到台灣平權的努力受人肯定,第一次看到滿滿的雪❄,第一次在北極自己一個人,第一次看到極光,第一次和男友分離一年
第一次到歐洲,第一次看到難民,第一次看到長的亞洲臉卻是瑞典人的人,第一次在雪中爬山,第一次在野外露營沒有帳篷直接睡,第一次每一餐都自己打理,第一次喝德國啤酒……
交換生活紀錄 IG : 哈哈大五
太多太多第一次了,甚至講都講不完,我真的何德何能,能夠這樣花錢自己到外享受生活,觀察完全不同文化的生活,親眼見證歷史發展。
沒有這次出國,這些我都完完全全沒辦法體會到。
身邊的交換生,只有不到20%的人沒來過歐洲,其他人都來過,可能沒有我們感受的這麼驚喜,跟我們分享去過的地方做比較,多麼新鮮有趣,但我真的很感謝一切。
沒有這次出國,我想能來歐洲的機會要等自己賺錢之後了,媽是因為有了這筆錢,有機會來歐洲,姐姐跟老爸上班沒辦法來,好可惜,真的好想跟他們一起看極光,一起踩著凹凸不平的老城石子路,一起登塔,一起穿梭在聽不懂的語言之中。
交換有帶給你什麼實質的幫助嗎?比如說課業、語言
沒有 : )課業就一點點而已,但是因為我沒有全心全意地在修課上,這次出去交換,我是這樣告訴自己 :「Work hard, Play harder.」英文也沒甚麼特別進展,瑞典語還重考三次才通過。但我一點也不在意這些,每個人去交換的目的不同,有不同規劃都很棒。
結語
總之我不後悔這樣花錢去交換,人生很短但錢真的會困擾我們一輩子,金錢買不到快樂嗎?只是你不知道怎麼花而已。竟然貸款了,我用盡全力省而不失體驗了真諦,感謝爸媽,真的感謝一切。若你也在苦惱著是否花這些錢,我會說跟隨你的心,不要對自己的決定後悔就行,而當你做了決定,就會有動力將你的一切做的不後悔。